中医与营养学的结合

中医具有宏观视角,营养学及其现代生化理论具有微观视角,二者结合,可以用营养学这种国际语言解读中医,使任何国家、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接受中医,尤其对那些接受现代教育,误读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的人而言,可以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医。反过来,也能运用中医的理念指导营养学的运用,使中医千年的经验重新焕发出活力。
中医 营养学
中医是个高度发达,但却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能够自我证明,但却缺乏其他学科的旁证,形成孤证的局面,因此在国外推广时经常遭遇误读现象。比如有一次在法国讲课后,一个法国针灸师恍然大悟地告诉我说,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肝经和肝脏不是一回事。由此可以想见他此前理解的中医该是何等尴尬的局面。阴阳、气血、脏腑、相生相克等概念,或者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无法理解(如西方语言当中没有腑的概念,概念都没有,因此他们难以理解脏腑学说),或者因其历史上也曾有过错误的解读而拒绝接受(如西方历史上的气血概念:希波克拉底时期的医生因法律原因,只能解剖死刑的罪犯和战俘,他们发现动脉里面是空的,静脉里面有血,于是认为“动脉行气,静脉行血”。到盖伦时期发现是错误认识,于是全面推翻西式“气血学说”,等到中医的气血概念传到西方时,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是错误的)。
中医要想走进世界,就必须要找到一种语言体系去解读它,使之即可以被东方人正确理解,也可以被西方人,以及接受西式教育的未来一代正确理解。
1、 中西医结合不如中医与营养学结合。
中西医结合已经搞了几十年,取得了很多成绩,尤其在中西药方面。但终因二者之间理念、手段均相去甚远,强行拉郎配无法做到自然的结合。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发现用营养学这种与中医理念非常接近的语言去解读中医效果明显。无论是西方人士还是接受西式教育的年轻人都能因此而理解中医,并且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两者结合之后,我们可以同时从中医的宏观视角,营养学、生化理论、分子生物学的微观视角去看问题。使中医具有了分子层面的语言权。
1.1 营养学解读中医
中医与营养学分别诞生于东西方,像两个刚见面的人,谁也不认识谁,但他们却是双胞胎。
二者都强调通过激发自身潜能去对抗疾病,不主张药物过多干涉。
二者都强调治未病(营养学称之为亚健康)。
二者都强调比例。中医药强调配伍,营养学也注重比例。
二者都强调“心态、睡眠、运动、营养”等要素在健康中的重要性。
中医有数千年的经验,营养学有现代理念,二者结合,可以诞生新的学科,我暂称之为“中医营养学”。
1.2 结合点在哪里——气血与营养
中医认为气血是我们摄入的精微物质经五脏生化而成的。而这些精微物质,其实就是我们目前已知和未知的各种营养素。西方人在这一点上也有类似的认识,他们认为食物当中具备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各种已知的营养素,以及未知的称为“植物活性因子”的成分。而我们的精微物质的概念与他们的营养素加植物因子的概念应该是等同的。这些精微物质经六腑的提炼和五脏的生化,最终成为我们的气血。
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将中医与营养学嫁接起来。并且参考中医思路,将各种已知营养素归经。详见拙作《气血的解析》
2、 营养学对中医的解读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通过对经脉、脏腑、气血、流注、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虚实等概念的营养学解读。可以逐步剔除其中的非科学成分,还原中医这种早熟的医学,但仍然是医学的本来面目。
因篇幅所限,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关于相生相克的营养学解读。
首先我们给出一个概念:相生为“养”、相克为“抢”。
相生为养,也就是说气血循行经过“母”经脉及其主导脏腑后,产生的精微物质更适合“子”经脉及其主导脏腑的利用。
相克为抢,当某种精微物质不足时,某经脉较另一经脉有优先利用权。
案例一:某男,50多岁,主诉症状青光眼。但经我检查发现,其后背布满了黑头暗疮,有几百颗之多。而脖子后面也有十几颗大粒的白头暗疮。
在营养学上,青光眼被认为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而暗疮的产生属于皮肤的排毒机制出现问题,某些脂溶性毒素经皮肤排出时遇到障碍,因此仍然与维生素A缺乏有关。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维生素A的储备充分,脂溶性毒素是可以经毛孔顺利排出而不堆积的。
中医认为,肝主目,肺主皮毛。所谓皮毛,应该解读为皮肤和毛孔。因此,此患者属于肝经系统和肺经系统同时缺乏维生素A这种精微物质。我给其开出的营养餐单中即以维生素A为重点,其它为辅。一个半月后,患者的皮肤明显改观,暗疮消除,皮肤光滑,但青光眼没有明显改善。原因有二:
a、 肺经属金,肝经属木,金克木。按照相克为抢的解读,肺经对维生素A较之肝经有优先利用权。所以肺经所主皮毛获得优先改善。
b、 皮肤细胞代谢周期明显短于肝细胞的代谢周期,因此,肝经所主眼睛的调理需要更长的时间。
解决手段:
a、 给予足够的时间,肺经“吃”饱了A,自然不会再抢,此时肝经可以安心修复。
b、 越橘(蓝莓)中的精微物质花青素,具有引导维生素A,及其前体物质类胡萝卜素中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进入眼睛的功能。因此餐单中增加越橘提取物。而这种君臣佐使的思路,中药较之营养学运用的更为成熟。
3、中医药对营养学工作的指导
营养学解读中医,可以让任何一种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真正的了解中医,使中医具备了向全世界推广的技术手段。但这并不是唯一目的。目的之二,是我们要反过来用中医数千年的经验和理论去指导营养学的工作。
案例二:中医药的配伍思路指导糖尿病的营养学调理。
很多中药的运用,目的在于防止人体冬行夏令、春行秋令。改善患者的体内环境,使之与外部自然环境相一致,做到天人合一。在运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药物之间的君臣佐使的关系,并由此诞生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等配伍的具体手法(个人认为配伍思路是中药对世界医学做出的最大贡献)。
通常人们认为糖尿病患者是因为吃糖或者肥胖而引起糖尿病。但生化理论和分子生物学认为,糖为细胞之必须营养素,如果糖不能进入细胞形成糖原为细胞储备能量,就会堆积在血液中,使血糖升高。这其实是说明细胞的某些离子通道没有打开,糖类无法进入。而能够打开这些通道的信使是胰岛素,胰岛素缺乏容易导致通道无法打开。另一方面,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缺乏,也会导致通道无法打开。
如果仅仅是通过吃药来降低血糖指标,无疑会使细胞更加缺乏糖类,最终导致各器官衰竭。而胰岛素的注射,由于普通患者很难做到某一次的注射量与某一餐饭的糖类摄入相当,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注射量不够,血糖仍然偏高。一是注射量超标,导致低血糖,从而引起酮中毒。慢性的酮中毒会导致脑细胞中蛋白质变性,脑细胞萎缩从而引起老年痴呆症,而急性的酮中毒则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将胰岛素的计划经济模式改为根据身体需要而自动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呢?在糖尿病的调理中,我们发现,只要患者的胰岛还没有彻底坏掉,我们就可以通过中医营养学的调理,逐渐激发其功能。
营养学认为,大剂量的烟酸是可以治疗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但大剂量地使用烟酸的后果却是有可能引起肝中毒,导致失明。但如果引入中药的配伍概念,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个风险,并将烟酸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a、 直接摄入烟酸,但远低于中毒量,以保证安全。
b、 摄入色氨酸,人体会将其合成为烟酸。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合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B6的参与。如果缺乏B6,色氨酸不但不能转化为烟酸,还会生成一种中间物质,称为黄尿酸。而这种黄尿酸刚好是造成糖尿病的元凶。黄尿酸随血液循环到达胰岛后,会杀死胰岛细胞。也就是说,色氨酸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治糖尿病。而如果利用不好,却会得糖尿病。因此,对其利用是关键。而中药的配伍思路在此起了决定性作用。
c、 摄入维生素B6。镁元素可以促进B6的利用率,钙元素又促进镁元素的利用率。对于色氨酸,维生素B6与其属于相使关系。钙、镁元素之间为相须关系,而B6与它们之间则是相使的关系。
尽管糖和脂肪不是直接造成糖尿病的元凶,但它们却是使体内环境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一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春行夏令。因此,我们还要使用某些营养素,将这种错误的体内节气改正过来。以下几种营养素的运用属于改善体内环境的:
d、 DHA——入心经,可以清理脑血管的脂类垃圾;
e、 EPA——入心包经,清理心血管的脂类垃圾;
f、 维生素E——抗氧化,防止清理下来的脂类被自由基氧化而再次沉积在血管壁上。
维生素E与DHA、EPA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相使。DHA与EPA有溶栓的功能,但用量过大会有副作用,钙元素刚好可以防止其副作用,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相畏。
g、 摄入茶多酚,清理下焦肝肾的垃圾。
h、 摄入银杏提取物,改善微循环。
通过以上的配伍思路指导,我们可以将糖尿病的调理方案定性,然后,可以根据经络检测,最终将上述方案定量。同时再给出饮食、保健、运动、作息等调理方案。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身体足够的时间,等待它去自我修复。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中医与营养学的结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非一人之力所为,需要中西医以及各研究机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二者结合后,小则会诞生出一个新的流派,大则会诞生出一个全新的学科。同时,基于这个学科,一个庞大的产业机会将呼之欲出。
众所周知,欧盟针对中草药的下架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中草药出口行业造成损失。而对欧盟的中草药顾客群体来讲,也不是一个好消息。很多欧盟人士提出抗议,他们的主要主张就是:欧盟的这一决定剥夺了大家自由选择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的权利。甚至有抗议者指责其为黑社会行为。为此,欧盟又给出一个缓和的时限,即在2011年4月30日前,如果有100万欧盟民众签名,他们将重新考虑这个政策的出台。我与我的欧洲中医朋友们,积极地展开了工作,呼吁欧盟民众签名,但终因最后签名人数只达到几十万,与一百万的要求相去甚远而没能实现逆转。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无疑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敲了一个警钟,成为促成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加速剂。我们必须对中医药的理论、概念、进行现代化、国际化的接轨,借鉴营养素的提炼思路和手法改进中草药的炮制加工手段。这样才不至于使这门伟大的医学被误读,被边缘化。
中医与营养学、现代生化理论、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结合,使这种宏观的学科具有了微观的视角和手段,或许能诞生出一门崭新的学科(我目前暂称之为中医营养学)。同时也许能促成整个中医药行业、中医药产业的一次飞跃。那时,我们看医生,得到的答案不再是上火一类模糊的概念,而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接受的实实在在的数据,跳出“医者意也”这样的无奈。我们进到中药店里不再是抓枸杞、杜仲,而是买枸杞的多少种提取物,杜仲的多少种因子。这些精微物质,作为药物也罢,作为功能性保健品也罢,它们的含量都是可以经过现代提取手段而达到恒定的、符合标准的。我们的医生再开药,采取的配伍原则也是基于这些精微物质的,而不是基于中草药这种受多种因素制约,含量和成分都不能做到完全确定的原材料。毕竟,以前限制我们祖先的储存和提取手段,不应该再成为限制我们这代人的障碍。
通常我们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更应该是被世界看得懂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前苏联曾搞过东方物理学、东方化学,最终沦为笑谈。因为科学不分国界。那么,作为科学之一的医学也不应该分国界。中医,不仅仅是中国的医学,也是世界的医学。或许我们解读中医为“追求中庸(平衡和谐)的医学”,更能反映它的精神实质吧。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